44歲的陳先生20多年來每天都有飲用52度白酒的習慣,10年前,他被診斷患上了慢性乙肝,在外院治療了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。3年前,陳先生在照鏡子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他的雙眼眼皮上多了兩個黃色的斑,但是不痛不癢,于是他就沒有放在心上。
近日,陳先生因“乏力、肝功能異?!钡搅菔腥嗣襻t(yī)院感染性疾病科一病區(qū)住院。袁淑芳主任醫(yī)師帶領團隊查房的時候,一眼就注意到了陳先生眼皮上黃色的斑!有著多年豐富臨床經驗的袁淑芳主任醫(yī)師知道,這個絕對不是普通的斑,而是黃色素瘤。這種病癥常見于中老年人,易發(fā)生在遺傳性的血脂過高、糖尿病和其他繼發(fā)性血脂過高的患者身上,往往具有家族性,病變位于上眼皮內側,有時候下眼皮也會發(fā)生。黃色素瘤實際上并非是腫瘤,而是類脂質樣的物質在皮膚組織中的沉積。
袁淑芳主任醫(yī)師向陳先生解釋說,部分原發(fā)性膽汁性膽管炎的患者,因膽固醇代謝異??砂橛悬S色素瘤,因此他肝臟的損害原因不能只考慮酒精性脂肪肝和慢性乙肝導致,必須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。在完善肝穿、自免肝等相關檢查后,陳先生最終被明確診斷為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類型——原發(fā)性膽汁性膽管炎(PBC),驗證了袁淑芳主任醫(yī)師的推斷。
經過對癥治療,陳先生目前已經好轉出院了。
袁淑芳主任醫(yī)師介紹,原發(fā)性膽汁性膽管炎(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,PBC)是一種以膽汁淤積和膽管纖維化為特點的自身免疫性肝病,其病變是由免疫介導的膽管細胞損傷引起,起病隱匿,病情進展快慢不一,有的可以幾十年沒癥狀,有的則在很短時間迅速進展為失代償肝硬化、肝衰竭,甚至需要肝移植。該病的發(fā)病具有一定的年齡和性別傾向,女性多見,是普通人群的3倍。同時還有遺傳易感性,家族中有此疾病的患病率遠遠高于無家族史的人群,也可與其他免疫性疾病同時發(fā)病。
PBC臨床的主要癥狀包括疲勞、乏力、納差、皮膚瘙癢、骨質疏松、高膽固醇血癥和皮膚的黃色瘤等。由于患者腸道缺乏膽鹽,影響食物中脂肪的乳化與吸收,會引起脂肪瀉。脂肪瀉往往影響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K和鈣的吸收,引起營養(yǎng)不良。由于膽道梗阻,血清脂類總量和膽固醇含量持續(xù)增高,組織細胞吞噬多量膽固醇而形成黃疣。黃疣常見于眼瞼內眥,少見于其他部位。當肝功能衰竭,膽固醇合成障礙,血清膽固醇濃度下降時,黃疣也可縮小,甚至消失。
臨床表現(xiàn)典型的PBC患者,診斷一般比較簡單,但癥狀明顯的患者多數(shù)已是晚期。大部分患者都像陳先生這樣早期癥狀不明顯,常常悄無聲息的發(fā)展至肝硬化、肝衰竭,而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。所以早期診斷是能否治愈的關鍵。早期發(fā)現(xiàn)的話,及時給予熊去氧膽酸或者其他的藥物利膽的治療,還可以使用一些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改善患者的癥狀,改善肝功能。但如果不注意控制,有可能在早期就出現(xiàn)了膽汁性的肝硬化,甚至肝衰竭。因此在臨床上發(fā)現(xiàn)眼皮黃色素瘤,不容小覷,一定要警惕沉默殺手——原發(fā)性膽汁性膽管炎!
原發(fā)性膽汁性膽管炎病因不明,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,還可能與藥物反應、感染等因素有關。以下的健康小貼士對預防此病有幫助,請您牢記:
1.絕對禁酒(包括啤酒及米酒),少喝各種飲料,可喝熱茶。
2.對于眼瞼黃色素瘤的治療,飲食上,注意減少脂肪、糖類的攝入,少吃米面、土豆、山藥、蜂蜜、西瓜等淀粉、糖分含量高的食物,少吃動物內臟、禽蛋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,少吃煎炸的油膩食物,不飲酒,如體重超標者則應減輕體重,控制熱量攝入。部分患者的眼瞼黃色瘤通過飲食可逐漸變淡并最終消退,若飲食治療效果不佳則可考慮行藥物或手術治療。
3.保持運動的習慣及良好的心態(tài)。